2018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以“网络综艺如何困中求变”为题,报道了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许泽玮对于网络综艺节目内容探索方面所表述的观点内容。


 图片 1.png

 

2018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以“网络综艺如何困中求变”为题,报道了91科技集团董事长、CEO许泽玮对于网络综艺节目内容探索方面所表述的观点内容。

 

新形势下,网络综艺存在的问题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某种节目类型面临的问题。许泽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综应该覆盖最大的人群,合家欢式的大众节目在未来将大有作为。假若网综只锁定在特定的年轻群体,则可能会错失潜在的更广大的受众。并且认为,具备高质量内容的节目是会受到网络和电视台同时欢迎。

 

极扬文化作为91科技集团旗下的文化产业板块,一直致力于深耕文化领域,旗下已拥有包括金八传媒、点名时间等在内多个知名品牌,是一家从事运营、管理新媒体、新文旅、网生IP品牌和新时代智库的新型文化传媒企业。2017年,极扬文化已完成5000万的营收,估值5亿。

 

目前,极扬文化旗下金八传媒已打造出以微电影、微广告、动画短片、新媒体节目为主的视听内容业务矩阵,承制推广了一系列微电影和动画短片等视频内容。通过打造“两微一端”及跨多平台新媒体矩阵,金八传媒已实现日均覆盖上亿人。同时,金八传媒还发力社群运营,聚焦泛金融圈高端人群,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他们搭建高品质交流平台,强化公司的社交属性。金八传媒旗下金融八卦女、华尔街单身会、嘿嘿电竞等已经成为相关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账号。

 

2018年3月,极扬文化提交新三板申报,同时启动新一轮融资,开始执行新发展策略。并强调今年要在四个方面持续升级:

 

第一,深挖优质内容,发挥以金融八卦女等为核心的多头部新媒体联盟的内容创作优势,继续升级包括视频、音频、直播的内容形式。例如,在直播中,“去年极扬文化在天猫商城为国外母婴产品客户定制了一场直播,一期节目播放量达到了1.2亿次,今年将继续深挖直播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正在打造一本财经专业期刊,深度解析宏观政策和财经金融报道,完成覆盖1500万金融、媒体、一线城市高端人群的达到能力。

 

第二,不断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向下持续壮大优质内容生产基地,对内孵化头部账号,比如区块链研究室已经成为区块链行业内知名的IP品牌,对外以收购合作的方式将优质内容聚合在一起,未来一年将会做成拥有一百个头部、中部内容联合体。同时吸纳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和亿级流量运营人才,扩充运营团队。上游对接资本方、广告主,把高流量优质内容打造成具有商业价值的现金流,内容的商业变现反哺平台持续发展,形成可持续性的产业联合与广告营销联盟。

 

第三,整合超级IP品牌优质内容,紧抓大流量平台红利。极扬文化IP品牌矩阵下本身拥有千万级直接用户,但还将与新型大流量平台展开内容合作,成为其优质内容提供方,深度布局各大流量分发渠道,紧抓新平台流量红利,丰富内容变现渠道。

 

第四,面向IP品牌矩阵内千万级用户提供商业增值服务。经过多年的运营,极扬文化拥有可观的粉丝数量,面向用户提供各种形式线上线下的增值服务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商业价值。比如会员服务、社交服务“金MI会”、单身交友服务华尔街单身会、线下体验项目新文旅品牌红色大庄科、以及面向用户中领导层和行业管理层提供的高端智库服务和区块链研究室正在做的区块链沙龙等不同增值服务,这些都是以不同形式来满足我们金融八卦女、华尔街单身会、点名时间等IP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我们的优势在于本身平台拥有可观的用户基础,满足现在的用户需求是我们未来继续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极扬文化计划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更多高附加值增值服务、在运营媒体和流量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新的IP,紧抓流量红利,逐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流量变现产业模式。

 

极扬文化提交新三板申报的消息受到多家权威央媒及网媒关注, 《经济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产经新闻网、中华工商网、36氪、腾讯财经、中国网、野马财经、中证网、投中网相关报道截图如下:

 

2.png

图为:《经济日报》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3.png

图为:人民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4.png

图为:中国青年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5.png

图为:中国产经新闻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6.png

图为:中华工商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5-01.png

图为:36氪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7.png

图为:腾讯财经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8.png

图为:中国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9.png

图为:野马财经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10.png

图为:中证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11.png

图为:投中网报道极扬文化申报新三板内容


《人民日报》2018年4月12日相关报道内容如下:

 

网络综艺如何困中求变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每一天都在为“互联网+”的新业态添砖加瓦。我们一度以为,电影、电视剧、书本、音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从大银幕、电视屏幕进入移动终端,不过是传播介质的转移。但如今,文化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已经证明:互联网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远非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

 

本期开始,我们推出“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系列报道,从互联网对综艺节目、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着手,剖析互联网与传统文化行业联姻创造出的新型文化业态,探讨文化市场发展的未来前景。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视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我国的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17年底,用户达5.5亿。与网络剧、网络电影比肩的网络综艺也已经走过10年发展历程,而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节目单纯追求点击率、内容低俗,一些节目为留住明星嘉宾不惜一掷千金,一些节目单纯复制个别成功案例,内容极度缺乏原创……

 

内容低俗、唯点击率:

 

网络综艺的困境并不孤立

 

“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与社交网络的兴盛,便不会有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将其存在的问题视作孤立事件,而应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中来考量。”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钢元看来,网络综艺节目实际是乘了社交网络的东风。社交网络培育了用户重视个性、社群、参与、互动的互联网思维,这才是助推网络综艺立于风口的根本力量。

 

转型期社会存在的浮躁等社会心态、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碎片化生活方式,为网络综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空虚、紧张等情绪在一些青年身上体现,加之个体生存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又使他们不愿直面自己的人生,更愿一窥明星生活来逃避现实压力。”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讲师陈凌对此十分担忧。而且,部分网络视频观众热衷于快节奏和浅表化表达,这导致快餐式娱乐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愈演愈烈。

 

2014年之前,绝大部分网络综艺节目都是小成本、粗制作,多为电视节目的缩减版,并未有明显的风格区分,缺乏比较优势。然而,近两年,各大视频网站摩拳擦掌,推出的网络综艺数量越来越多,对节目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和前些年各大电视台将综艺节目作为立台“王牌”的情况类似,“爆款”网络综艺对各大视频网站的重要性也被日益放大。采访中记者获悉,某两大视频网站就计划于2018年夏季推出两档节目正面对抗,节目制作成本都超过2.5亿元。

 

但投入高并不等于品质高,究其原因,不少网络综艺内容低俗、媚俗难辞其咎。

 

杨钢元分析:“其实,并不是制作方愿意低俗,而是唯点击率是从的心态在作祟。”上海市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也直言:“一切以收视率、点击率为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些浅表化、感观化的低层次文化严重影响了观众审美和社会风气。”

 

迷信明星、缺乏原创:

 

快餐娱乐引发恶性循环

 

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明星天价片酬问题,也与网络综艺的过度迷信明星效应有直接关系。

 

近来比较热门的几部网综,《拜托了冰箱》是一档美食脱口秀节目,明星爆料是不少观众眼中的主要看点;《火星情报局》也在情报机构的情景设定下强化了知名主持人的角色影响力;推理游戏节目《明星大侦探》更是集合了不少一线明星、“名嘴”……越来越多的网综在强化和比拼明星效应中来带动流量与收视。“很多电影、电视剧导演很无奈,如今拍戏很难请到明星,因为他们的档期都被各种网综占去了。”一位从业者透露。

 

唯明星是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创缺乏的问题。无论对于电视节目还是网络节目来说,研发新节目都需要很长的周期。然而,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碍于资本和收视的压力,碍于市场竞争的残酷,不少视频网站很难沉下心来潜心创作。甚至有个别网站看到哪个节目火了,就复制其节目形式,换几个明星嘉宾便迅速上线。

 

“观众对综艺节目中的明星,以及缺乏新意的节目形式已经渐感审美疲劳。事实证明,盲目跟风只会导致节目样态雷同,进而引发市场疲软、观众疲惫。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些热衷于此类节目的年轻观众,无法在这类节目中得到精神给养,看完节目后反而感到更加疲惫,于是陷入了越疲惫越以网综弥补,越弥补则越疲惫的恶性循环。”陈凌说。

 

采访中,还有专家谈道,相比于有关部门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发布“限娱令”限制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力度稍显不足。根据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在播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前,应组织审核员对拟播出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进行内容审核”。这就意味着将播出前的审核权下放给播出机构,自审自播。这样的审播机制,加之监管滞后和第三方监管的缺失,为包括网络综艺在内的网络视频问题频出埋下隐患。

 

丰富内涵、探索模式:

 

内容为王须常讲常新

 

上述这些问题,不少业内人士也早有关注,并试图作出改变。

 

在杨钢元看来,内容为王的理念不应仅限于网络综艺,而是新传播格局下所有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的品质,优质内容并不单单意味着呈献给观众的具象感官刺激,而应站在更广的维度去理解,“独立的点评观点、有效的互动体验、真实的参与感受、轻松的节目氛围……这些抽象的感知内容都是优质内容的组成部分,甚至比具体的节目形式更能影响观众,也决定了节目的档次与市场效果。”

 

极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泽玮也认为,具备高质量内容的节目是会受到网络和电视台同时欢迎的,“网综应该覆盖最大的人群,合家欢式的大众节目在未来将大有作为。假若网综只锁定在特定的年轻群体,则可能会错失潜在的更广大的受众。”

 

对于电视或网络综艺的未来发展,陈凌强调了节目模式的重要性:“中国的节目制作市场化起步较晚,工业化的制作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国内各视频平台间还未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尚需形成独有的品牌特征。”(记者史一棋)